新闻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速递

精湛的技术 精神的丰碑

发布时间:2003-02-28访问量:661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如今,“天堑”长江上已架起了十几座大桥。刚通车不久的南京长江二桥,正以世界一流精品工程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日前,在二桥建成通车表彰大会上,东南大学因成绩突出被授予二桥建设有功单位荣誉称号,交通学院的黄卫教授被评为二桥建设先进个人。这些光彩和荣誉,凝聚了东南大学工程专家们的智慧和心血,隐含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东南大学于1997年10月份参与二桥建设。南京长江二桥中心实验室就设在东南大学。三年来,二桥原材料和工程质量试验及检测的所有结果都是从中心实验室出去的,如果把签出去的单子摞起来足足有一人多高。

  在配合二桥建设的科技攻关上,东南大学所承担的三项科研项目经专家鉴定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钢桥面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技术及应用”科技攻关项目,事关二桥建设的大局。用环氧沥青来铺设桥面在我国还没有先例,在发达国家成功的例子也不多,有着相当大的技术风险和责任风险。在黄卫教授的带领下,通过46大项、100余小项室内试验及试验段铺筑,首次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钢箱梁桥面环氧沥青混合料铺装技术,最终成功地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并在二桥工程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先生所在的“林同炎国际咨询公司”给东南大学送来“治学严谨,科研报国”的大红锦旗。这也是在14项二桥科技攻关项目中唯一一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

  钢箱梁桥面环氧沥青混合料铺装是当前世界桥面铺装的最新技术。为了取得分别在高温、常温和低温状态下的第一手数据,必须做一次连续20天不间断、分别循环1200万次的抗疲劳试验,期间始终不能停机,每隔20分钟还要记录一次数据。为完成这项试验,中心实验室的王晓、王建伟等老师整天整夜地呆在实验室里,在晚上和周末常常让孩子到实验室来做作业,请爱人把饭菜送到实验室。

  环氧沥青混合料是国际上的最新配方,但是各种石料等重要材料必须在国内挑选。为了寻找这些石料,黄卫教授、程刚副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跋山涉水,几乎跑遍了江苏地区的十几个采石场。进入山里之后,他们只能依靠步行,磨破了鞋,脚也起了泡;烈日炎炎,有时连水都喝不上。但高度的责任感支撑着他们,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石料。

  1999年12月,二桥建设进入吊装钢箱梁的关键阶段,钢箱梁总长1328米,重2.3万吨,由93段组成,是大桥桥体的主要构件,每一个标准段重达283吨。钢箱梁吊装前必须对吊架的应力储备和吊装工序进行试验和校核。周明华老师担任着试验的设计和指挥任务,许多重要环节等待着他去“拍板”。而此时,他的爱人季美霞却病重住在医院。12月16日,是周明华老师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一天。上午,课题组的领导和同事们强拉着他到医院看望他的爱人,望着与自己相濡以沫几十年的爱人重病在身,周老师心如刀绞。大家都劝他留在医院陪伴爱人,今天就不要到试验现场去了。但是他觉得,工程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尤其像长江二桥这样的重大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半点闪失,否则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或者无穷的后患。在医院,自己帮不上大忙,而试验工地却是自己的战场。在强烈的责任感的驱使下,他还是坚持去了金陵船厂试验现场。然而,就在那天下午,季美霞永远地离开了自己时刻惦记着的丈夫和一双女儿。至今思之,仍然是周明华老师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如今,巍峨大桥横跨长江两岸,犹如天上彩虹飞落人间。大家看在眼里,所有的辛劳和悲痛都化云而散,留在心中的只是一片无怨无悔的欣慰和灿烂。

  最近,这些专家们又承接了润扬大桥钢桥面铺装的光荣任务,为南京地铁建设服务的东南大学地铁研究院也已经成立。 

原载:2003-2-28《光明日报》    

返回原图
/

XML 地图